以下為毛晨陽2022年12月5日關于《民營施工企業的自我救贖》演講視頻的文字內容:
各位同行,大家好!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民營施工企業從無到有,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成為了我國建筑領域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自身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也為我國城鄉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近幾年,因為政策環境有了一些變化,行業的基本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宏觀經濟又正處在下行的過程中,下行壓力很大。因此,現在的宏觀環境對我們民營施工企業是不太友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變得不利于我們民營施工企業,而國企央企施工企業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他們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對民營施工企業可以說形成了碾壓的態勢。
這么多的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了我們民營施工企業,普遍的業務量一年比一年萎縮、減少,項目的盈利空間基本上沒有了,而項目的風險呢,比以前是大大的增加了,因此,出現了行業性的大面積的虧損,接二連三,爆出了好多家大型民營施工企業破產倒閉的新聞。其實,這里邊,中小民營施工企業破產倒閉、關門大吉的數量還要多很多,只是因為他們規模小,沒有新聞轟動效應,所以大家沒聽說。
因此,尋求生存之道,努力讓自己活下去,等待春暖花開,是當前所有民營施工企業的首要任務、當務之急。
這幾年我和一批正在轉型升級的同行們進行過比較廣泛的交流,他們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的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所以,接下來,我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體會,加上跟這些企業家交流過程中的所思所得,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民營施工企業在當前環境下應該采取的一些自我救贖的思路和策略。總結起來呢,我想講三個“不”,四個“要”。
首先,我講三個“不”。
01 不求大而求強
第一個“不”,是“不求大而求強”。
我們知道,宏觀經濟是呈波浪形向前發展的。在波峰期,是可以爭取做大的。打個比方,一個能挑100斤的人,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著挑他個120斤;但是在經濟的低谷期,就不應該求大,而應該求強,還是這個能挑100斤的人,這個時候你挑個80斤就可以了,不能挑100斤,更不能勉強去挑120斤,要留有余地,要有預備力量。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每家企業都要自我評估一下,以當下自己的能力、資源,是不是和你所從事的業務的規模、業務的類別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就要馬上調整,越快越堅決越好。我相信,大部份企業現在可能是不匹配的,因為就算原來是匹配的,因為企業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了,而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內部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必然地使得企業的規模與能力變得不匹配了。
一般來說,在周期性的經濟低谷期,我們應該收縮企業規模,以求生存為主要目標。
02 不求全而求專
第二個“不”,是“不求全而求專”。
過份多元化、產業鏈太長,是我國民營施工企業比較普遍的現象,這是以前經濟周期處于高峰期的時候,企業家擴張沖動留下的后果,現在卻變得不合時宜了。中小企業必須以專取勝,這是規律,也是當下宏觀環境的要求,我們是不可以違背的。
把那些不賺錢的產業、投入產出比很低的產業,狠狠心把它們賣掉、賣不掉就關掉,把企業的戰線收縮到能賺錢的業務上來、收縮到能產生正現金流的業務上來、收縮到投入產出比高的業務上來,留下現金流業務,讓它們成為主營業務,使公司成為一個專業化的公司,越專越好,越專才越有戰斗力,越專才越有競爭力,越專才越能賺錢。
我在這里還要強調一點,如果你的企業在某一塊業務上發生了問題,比如產生大量虧損,我勸你不要試圖用其他業務的現金去救這個問題業務,因為你這樣做的后果,很可能要救的沒救活,反而可能把整個企業拖進泥潭。
03 不求名而求利
第三個“不”,是“不求名而求利”。
我們往往認為,名生利,有名才會有利,有名才有面子,有名才會覺得辦企業有意思,這是企業家普遍的想法,只是平時一般不說出口。但是眼下呢,我勸各位,還是暫時把名放在一邊,至少要把它看得輕一些,而把賺錢放在首位,把精力投放到賺錢賺利潤上面來。
再講講四個“要”。
01 向技術要效益
第一個“要”,是“向技術要效益”。
這個可能有點老生常談。情形好的時候,沒有技術也能賺錢,但是現在,如果你的企業有門獨特的技術,可以幫你存活下來。
我們民營施工企業在技術上確實要比央企國企差太多,這是不爭的事實。形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你現在如果在技術上要去跟央企國企硬扛,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通過努力,在一個很窄很細小的地方,獲取一個那怕很小很小的但很獨特的技術,完全是有可能的。只要我們的企業掌握了一個很小很獨特的技術,就可能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很可能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競爭力和利益。
02 向管理要效益
第二個“要”,是“向管理要效益”。
這聽起來也是老生常談。同樣的,在情形好的時候,管理粗糙一點,企業也能賺錢,也能發展,但是現在情形不好了,粗糙的管理,就成了死亡之源。
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民營施工企業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是遠遠不夠的,企業層面管理粗糙,項目層面也管理粗糙,都粗糙,都不夠精細化。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管理精細化,往往有一種畏難情緒。其實,管理不夠精細,往往是用心不夠;用心不夠又往往是精力放的太散太開,也就是剛才講過的,企業的整體能力小于企業整個產業面所需要的能力了,沒有精力去精耕細作,導致管理粗糙。所以,只要把戰線收回來,把人才集中起來,先做細做深,再去做開做散,管理自然也就精細化了。
03 向口碑要效益
第三個“要”,是“向口碑要效益”。
我做了三十幾年的管理,一個很重要的體會,就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保護好自己企業的口碑。因為在這個時候,企業不知道會在哪個地方出問題,也不知道會出幾個問題,也不知道會出多大的問題。這個時候,企業如果有良好的口碑,就會給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帶來很大的幫助。有時候,為了保護口碑,你出點血,也是值得的。
04 向文化要效益
第四個“要”,是“向文化要效益”。
有人會不同意我的這個觀點,說“我的媽呀,企業都已經有這么大困難了,能活到哪天也不知道,還談什么文化啊。”我的經驗和觀點,恰恰相反。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要講文化。你如果去過井崗山,去過延安,去過西北坡,你大概就會同意我的這個觀點。
企業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凝聚人心,越需要員工的歸屬感、忠誠度和比黃金還金貴的信心,越是要堅守自己的價值觀。而這些都是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的。
還有一句話,請你做好黨建工作。在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可是寶貝!
最后,要著重強調的是,一定要記住“現金為王”。
這個時候,讓企業留有一筆現金比什么都重要。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給公司留一筆現金,那是渡過困難時期的保命錢,那是讓自己日后有柴燒的一片青山,那是打仗的預備隊,那是讓我們自己的身體不至于失血而死的最后血液。
我們要盡量減少應收款,努力做到顆粒歸倉;那些有利潤但大部份是應收款的生意就不要再去做了。盡量少做、不做無助于產生現金流的一切活動。有些事情,只要還活著,日后有的是機會做。
當地里不長莊稼的時候,我們家里還能有余糧;當冰天雪地的時候,我們還有錢給家里的每個人買一件御寒的棉衣;當春天再次來臨的時候,我們還有錢買種子和化肥。
讓我們春天再相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