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的數據基礎建設需要耐心。筑龍的核心競爭力:一是起步早,行業數據積累多;二是肯堅持,始終保持數據的透明和可信。
——筑龍股份 吳許杰
2008年,兩個屬虎的人相遇了。一個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正在糾結專業與興趣的抉擇;一個是在建筑業打拼了近三十年的集團董事長,正在尋求轉型與突破的道路——傳統與創新就此擦出了火花。
吳許杰至今還記得校招上的初次見面,元博圣德控股集團董事長毛晨陽先生問他:“有沒有信心做一個建筑行業的門戶網站?未來這個公司要上市?!彼敛华q豫地答應了。經過8個月的籌備,杭州筑龍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筑龍”)正式成立。
“‘筑’代表建筑行業,‘龍’意味著我們希望成為龍頭企業。”在建筑行業信息化的蠻荒年代,作為集團的創新尖兵,吳許杰帶領團隊先后嘗試了20多個項目,甚至以“搭帳篷住在公司”明志,最終聚焦行業大數據建設,打磨出了“建設通”平臺。
建筑行業像一位古老的巨人,數據建設更考驗耐心和堅持。吳許杰和團隊經歷過種種質疑和不解?!斑€不如買幾臺挖掘機,多挖幾下利潤不就出來了嗎?”“我手頭工作忙都忙死了,還要錄數據,不是浪費時間嗎?”
得益于起步早、堅持久,堅持下來的筑龍已經擁有億級數據積累,數據庫涵蓋133萬家企業,輻射全國31個省市,擁有1300萬的行業注冊用戶。在傳統基建轉型“新基建”的大變局時代,“鋼筋+水泥”的傳統建筑業,借助“數據+算法”的賦能,正徐徐展開行業更新的圖景。
談創業經歷
我思考了一下,自己什么都沒有,只有對建筑和計算機的熱愛
章豐:你是先進入集團工作,在毛晨陽董事長的指導下開始內部創業,這種路徑比較少見。最早是董事長的意思,還是你的到來促使他產生了新想法?
吳許杰:毛董已經有了創新的想法,正巧在校招時碰見了我。當時我在浙江樹人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又熱愛計算機,獲得了一些省級網站制作類獎項。畢業時,我個人比較猶豫,到底是去造別墅蓋房子,還是從事互聯網。
章豐:你面臨著鋼筋水泥還是代碼的選擇。
吳許杰:近三十年的建筑從業經驗讓毛董意識到,建筑業對新科技的反應很慢,信息化程度遠遠落后于其它行業,他想要往前走一步,哪怕半步。當時,他問我愿不愿意來嘗試,或者說挑戰。我思考了一下,自己什么都沒有,只有對建筑和計算機的熱愛,所以就沒有猶豫。
2008年1月我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了集團,邊實踐邊完成畢業論文,經過8個月的籌備,正式成立了筑龍,開始建筑行業數字化的探索。
章豐:產業數字化通常有兩種路徑:行業+數字化,核心創業團隊從行業中向外拓展;數字化+行業,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專家進入行業。筑龍顯然是前者,你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路徑?
吳許杰:我認為產業數字化建設需要三種能力。一是業務能力,數字化要從業務中來,到業務中去;二是系統能力,或者叫數字化能力,如何將數字化技術與業務流程進行有效串聯,形成系統功能模塊;三是基于前兩者的管理能力,將數字化置于企業管理的層面考慮,結合專業認知和現代信息技術,解決管理問題,輔助管理者決策。只有綜合這三種能力,才能把產業數字化做好。
章豐:這種橫跨業務能力和技術能力之上的管理能力,怎么理解?
吳許杰:舉個具體例子,對集團的車輛管理進行數字化改造,怎么做?司機代表了業務能力,作為車輛專家,了解車型、排量、油耗、路線、路況等。系統能力就是通過設備和軟件系統,幫司機記錄數據,把各環節串聯起來。而管理能力意味著要回答“記錄哪些數據,怎樣組合數據,輸出什么結果,有什么實際應用價值”等問題。
章豐:光靠懂業務的人和數字化的人不夠,可能大家都做對了,但對結果沒有影響。
吳許杰:一系列操作背后,是管理意圖的支撐和體現——清楚通過數字化干預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為了方便結算,也可能是為了壓縮成本、杜絕浪費。比如對比兩個司機的數據,其中一個司機的油耗更高,所以他得修煉技能、改變用車習慣。
管理就是把業務和數字化結合起來,完成數據從采集到最后應用的閉環能力,最終實現提質增效。
談行業大數據
研發了20多種產品,背水一戰,“建設通”誕生了
筑龍的業務體系
經過十三年的探索,筑龍已經形成了“經營數字化、管理智能化、人才專業化”的業務體系,推出了三大系列產品:建設通,聚焦行業大數據沉淀,為建筑企業和相關從業者提供信息服務;眾和軟件,面向建筑行業,提供企業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建設通學社,專注于行業人才培養。
章豐:建設通一直在積累行業數據,真正實現產品化是什么時候?
吳許杰:建設通研發了3年左右,從2012年開始市場化。筑龍成立后,我們圍繞行業各個角度探索數字化可以賦能的方向,研發了20多個產品,有做機械租賃的,有做人才招聘的,有賣建筑類書籍的……投入了幾百萬,走了不少彎路,壓力非常大。當時建筑行業數字化認可度、接受度都不高,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質疑的聲音,“還不如買幾臺挖掘機,多挖幾下利潤不就出來了嗎”。
經過痛苦的選擇,團隊把精力和資源聚焦到建設通上,到最后已經是背水一戰,做不出來團隊就要解散了。當時我搭了帳篷就在公司住下了,承諾“如果每月做不到20個訂單就一直住在公司”。這么逼了自己一把,也逼了團隊一把,最終把建設通打磨出來了。
章豐:當時為什么會選擇聚焦到這個點上?
吳許杰:我們觀察到了建筑行業的痛點。一是數字化的意識和能力薄弱。企業專業化、規?;潭鹊?,采用粗放式管理,信息覆蓋面窄、邏輯性不強,且很多環節信息缺失。近幾年,整個行業發展增速放緩,企業逐漸有了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的需求。
二是行業誠信體系建設不完善。市場主體缺乏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建筑行業招投標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不公正,廣泛存在圍標、串標等現象。
三是政府的監管機制和手段有待加強。政府重視審批,但監管力度不足,建筑業產品多樣化,生產地點靈活,標準化基礎薄弱,政府缺乏統一的信息收集平臺和高效的監管機制,難以強化監管。而且各部門之間數據不互通,加大了監管難度。
章豐:數據獲取的成本和效率,以及數據的規模、質量完備度,都是行業大數據建設的普遍難點。對此筑龍有什么解決方法?
吳許杰:決定聚焦建設通時,我們就確定了“快、全、準”的方向。
“快”,不斷提升信息更新速度。目前建設通的日均數據更新在10萬以上,且7*24小時更新。
“全”,關注全行業25000+官方網站,持續沉淀數據。信息來源渠道多且雜,沒有標準模版,展示、接口五花八門,筑龍通過AI技術,從不規則的模版中提取關鍵信息,基本能覆蓋99%以上的數據。同時,我們用算法對數據進行分類,展示更細分、更清晰的信息。
“準”,準確,不改變任何數據。目前,建設通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實現信息來源真實、準確、可靠。未來我們將應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信息不被篡改,嚴守平臺的公信力。
大數據的基礎建設需要堅持,這些年,公司一直在項目上投入技術和人工。當我們總結筑龍的核心競爭力,一是項目啟動早,行業數據積累多;二是肯堅持,無論內外部的壓力,我們始終保持數據的透明和可信。經過十三年的沉淀,建設通目前已經擁有億級數據積累,輻射全國31個省市,是行業數據準確度最高、更新效率最快和覆蓋面最大的平臺。
章豐:曾鳴教授在《智能商業》中提出,把數據智能融入具體商業,要經歷數據化、算法化和產品化三個環節,真正把用戶、數據和算法創造性地連接起來的是“產品”。目前建設通的大數據應用有哪些產品化的形態?
吳許杰:從產品角度看,建設通相當于是建筑行業的內容超市,覆蓋PC端和移動端,客戶只要辦理會員就能隨時隨地獲取信息。
一方面,建設通為建筑業招投標雙方營造了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研究、競爭格局分析、智能推薦經營市場等深度服務,提升企業市場拓展能力,幫助企業做出有效的經營決策。
另一方面,筑龍通過分析數據發布行業報告,呈現結構性趨勢,方便企業在行業坐標體系中自我定位,也有助于政府部門了解和管理行業。
章豐:浙江的數字化改革正在推動“產業大腦”建設。筑龍在建筑行業的大數據積累上形成了一定優勢,有沒有考慮拓展多元場景,未來形成標桿式的建筑產業大腦?
吳許杰:有這方面的打算。對于筑龍而言,將不再采用產品打磨階段緩慢的節奏,因為行業接受了多年數字化教育,形成了認知基礎。未來我們要多元化、復雜化,并不是安安穩穩地用一款產品打天下。
國家提倡高質量發展,也將倒逼行業內的企業進行產品標準化和管理精益化,最終構建出產業大腦的形態。我認為,建筑行業的產業大腦并不會以一家主導,未來會形成更開放的合作機制。筑龍也積累了經驗,可以采用開放整合的方式,與志同道合的企業一起探索,大家各有所長,進行互補。
談數字化賦能
如果一把手不認可或者最后數字報表沒形成,那么數字化就沒效果
章豐:眾和軟件是面向管理智能化提供的產品,從管理、業務的角度推動標準化建設。這個軟件最早是在集團內部使用的?
吳許杰:對,集團買過很多管理軟件都不好用,所以我們決定自主研發適用于建筑企業管理的數字化系統?!氨姾蛙浖毙纬珊螅覀儑L試過商業化,但是失敗了,又決定回爐重造。2009年,眾和開始在集團內部使用、迭代優化。
眾和軟件的迭代,不僅是軟件打磨的過程,也是我個人成長的過程。在那三年半時間里,我被調回集團內部輪崗,在各個業務部門熟悉業務場景。
章豐:也就是說眾和軟件面向市場推出后,你中途又折返回去,到集團內部輪崗,補業務課?
吳許杰:對,我輪崗不是作為實習生,而是被任命為部門負責人,必須對每項業務的流程深入了解,像剛剛舉例的用車場景,就是我自己遇到過的。
眾和軟件剛開始在集團內部使用時,大家對數字化的接受度不高,難免不配合?!拔沂诸^工作忙都忙死了,還要錄數據,不是浪費時間嗎?”這可能是建筑行業推進數字化過程中,很多從業者都有過的疑問。在毛董的信任和支持下,我們在集團內部成功推動了眾和軟件的實踐與優化,才有了面向市場的基礎。
章豐:此后你帶著實際的業務經驗回到筑龍,開始向外推廣眾和軟件?
吳許杰:對,之后我就又把精力重新聚焦到筑龍上。在那三年半時間里,建設通一直堅持“快全準”的方針,持續積累行業數據,發展十分迅速。同時因為毛董、團隊的堅持,眾和軟件的產品線也獲得了新生,在2017年又重新商業化。
我深有感觸,如果軟件公司不了解行業,就會導致產品和方案實施困難,研發和打磨必須要深扎業務環境。所以眾和最大的特色就是接地氣,簡單、實用、高效。我們不僅提供軟件系統,還十分重視具體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這恰恰是我在集團輪崗中最有價值的收獲。
章豐:目前眾和軟件服務的對象是以集團企業為主?
吳許杰:眾和軟件主要針對施工企業,提供成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有效管控項目成本,提升企業日常辦公效率。市場上也有體量較大的公司提供相似產品,但它們往往局限在算量、計價方面,提供工具性軟件,面向國企等大單位。
舉個例子,施工企業的采購事項,水泥、鋼筋,甚至小到熱水瓶,我們都可以展示當地前后一個月內的采購價格。系統通過數據對比,在審批流程中提醒超標點,那么管理者就不必每天緊盯項目、打電話問材料價格,只需在收到系統提示時暫停審批,進行核對審問,最終實現降本增效。
但是to B服務的決策周期較長,目前眾和軟件已經服務了300多家企業,客戶從接觸到實際購買大概需要3到6個月。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者和使用者都需要認識到產品價值所在,如果一把手不認可或者最后數字報表沒形成,那么數字化就沒效果。
章豐:眾和的商業模式是以SaaS的方式還是一次性的軟件銷售?
吳許杰:當初為了驗證市場,尋求眾和的生存空間,我們以軟件銷售的方式為主,度過驗證期后,就要發力優化商業模式。我們正在進行產品重構,采用SaaS化的理念,實現更快的配置、成本更低的服務、更精簡的后端團隊,從而有空間反哺施工企業客戶。
我認為SaaS是一種技術和數據復用。打個比方,如果到病人家里搭建藥房,不僅成本更高,而且病人對藥房管理一無所知。SaaS就是造個取藥窗口,病人拿塑料袋裝藥回家就行。當客戶有新藥需求,我們需要對藥房中的藥進行分類,在后臺個性化組合好,送到取藥窗口就行。
談客戶教育
創新要以客戶為中心,傾聽市場的需求,搭著時代的脈搏行動
2020年,筑龍舉辦了“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建筑業轉型與發展高峰論壇,現場云集了500+家建筑單位、1000+名行業專業人士。論壇從宏觀環境、企業管理、行業政策角度,助力建筑企業抓住改革機遇,尋求轉型突破契機。
章豐:筑龍為什么選擇把職業教育作為業務板塊之一?這在數字化的解決方案中并不常見。
吳許杰:一方面,走出去才能更了解行業。過去我認為悶頭做產品、悶頭做運營,市場上有需求的客戶自然會找上門來,這個認知誤區導致了不少創新的失敗。如果守舊與自我滿足,企業就會缺乏后續的生命力,所以筑龍要主動走出去,不能閉門造車。創新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傾聽市場的需求,搭著時代的脈搏行動。
二是市場上少有面向民營建筑企業的培訓產品。行業中成熟的教育培訓服務主要面向大型企業,而筑龍產品的使用場景、理念思想等都是源于民營集團,與之不相匹配,所以萌生了自己發展職業教育業務的想法。
三是強化與客戶的連接。目前,近1300萬的行業從業者在筑龍的平臺上注冊使用,我們的數據庫涵蓋133萬家企業。如何獲取到客戶群體聲音,更了解客戶的訴求?分享經驗和理念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我們組織高峰論壇、各類分享會,客戶可以從中獲取對行業趨勢和最新政策的深入解讀、也可以獲取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同時,筑龍也能獲得客戶的需求和反饋,與客戶建立面對面的溝通渠道,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章豐:用教育服務的方式連接客戶。
吳許杰:這是我們與客戶建立的一個更直接的溝通渠道,也是筑龍將十余年的行業積累輸出給客戶的一個方式。我們希望除了為客戶提供數據和產品服務之外,還能搭建更大的平臺,鏈接行業權威專家,匯聚行業同仁,容納更多的生態伙伴,幫助施工企業能夠更快更好的在新時代完成轉型和升級。
談浙商精神傳承
這樣一位前輩還在拼命奉獻,我們年輕人有什么借口松懈
章豐:無論是合作創業還是集團輪崗,可以感覺到董事長(毛晨陽)和你之間的互相信任。如何看待董事長對你的影響?
吳許杰:毛董是我的貴人,是出校門的第一個師傅和老板,也是我的第一個合伙人。讀完四年大學,我要養活自己,所以十分珍惜創業的機會,對毛董特別感恩。
毛晨陽(左)和吳許杰的合影
對我而言,毛董亦師亦友,值得尊敬。作為教授級高工,他非常熱愛學習,把國內外與管理有關的書讀了不止一遍,每天早上都會在中高層管理群中分享一本書給我們學習。他個人也是好幾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也有很多平臺邀請他講課,分享經驗,賦能行業。
章豐:真的挺難得,那時候你大學剛畢業,也沒有成熟的履歷?,F在他應該很得意,13年時間,把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培養成可以獨當一面的創業者。
吳許杰:我自己也比較努力,不敢辜負毛董的栽培。他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我。無論是公司和產品,還是我個人的成長,如果沒有他的支持,肯定走不到今天。有時候我會有“他退休了,我怎么辦”的不安。有時候我又希望毛董早點退休,因為他總是用燃燒自己的方式工作,在生活上又堅持粗茶淡飯。這樣一位前輩還在拼命學習、拼命奉獻,有他作為榜樣,我們年輕人還有什么借口松懈?
快問快答
創業過程中踩過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閉門造車,以為有好產品就能打天下,創新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
如何分配工作與休息時間?
日程排得很滿,甚至還有午餐會,但健康、家庭、學習、工作是比較平衡的,我認為要“快樂地去成功”,并且搭建體系讓團隊一起快樂地成功。
你有特別喜歡的書/電影嗎?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七個原則為中心考慮,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你有特別欣賞的人嗎?
毛董。
你認為“數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一是思維新,能接受新技術、新工具;二是更開放,能接受跨領域、跨行業。
(轉自: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官方澎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