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為全面推進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在助力生產經營工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023年7月29日至31日,鯤鵬控股集團董事長毛晨陽親自率領全集團黨務工作者、非黨員干部赴紅色革命圣地延安開展為期三天的紅色教育活動。培訓期間,學員們通過參觀展館、觀看情景劇、專題黨課等形式,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黨性教育和精神洗禮。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學員們仔細看展品、認真聽講解,通過“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模范試驗區”、“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這六個展示單元系統地回顧了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和陜北生活戰斗的十三個春秋,在點滴中逐步加深了對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
在王家坪革命舊址,學員們坐在小馬扎上,認真地聆聽現場教學《毛澤東與毛岸英感天動地的父子情》。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重溫毛澤東對毛岸英的言傳身教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學習大家了解到,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對國家和人民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和象征,傲然聳立的寶塔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國革命的航程。在寶塔山,學員們登高遠望延安城,整體了解了延安城的地理、歷史概況,以及延安時期革命遺址的分布,感受革命年代,延安人民以及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為追求民族獨立、和平民主所開展的光榮斗爭。
觀看情景體驗劇《再回延安》,該劇以一本日記為串聯線索,帶領大家親身感受17歲紅軍戰士劉寶順,在長征路上經歷種種苦難,最終在犧牲戰友的祝福和保護下,終于走出了草地的感人故事。無論是犧牲紅軍戰士的獨白、南泥灣熱火朝天的豐收,還是黃河大合唱的場景,觀眾與演員之間都是零距離接觸。你可以看到被凍僵的紅軍女戰士仍然謙讓棉衣時的眼神、聽到紅軍戰士期盼把遺書送給家人的堅毅話語,風雪交加下,寒冷的空間讓觀眾也能感到雪山的冰冷;當看到紅軍戰士過草地時,吃到了“怎么吃也吃不夠的饅頭”,不少觀眾也隨之眼噙淚水,被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所感動;在演出的最后,革命馬上要勝利了,從空中降下一面巨型五星紅旗,伴隨著《東方紅》緩緩下落,當紅旗快要觸達觀眾的頭頂時,背景音號召大家伸出雙手,觸摸革命的勝利。那一幕真的是全場的高潮,我們真的感受到革命在經過艱苦的長征后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那種幸福感是難以言表的。在走進劇場時,大家是觀看者、親歷者,走出劇場時,便成為紅色精神的傳承人。
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梁家河村,學員們面對鮮紅的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入黨誓詞在革命年代是“絕命書”,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決心書”,在改革開放和新時代是“宣言書”。學員們通過重溫入黨誓詞這個政治儀式,砥礪了“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強化了政治信仰和使命擔當。
隨后,學員們一同參觀了梁家河村史館、知青舊居,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代的工作生活印記,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生活與他的群眾觀》,通過學習,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勞動生活了7年。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剛到梁家河時,他迷惘過,彷徨過。從形勢所迫、沒有長期思想,到充滿信心、一干就是7年;從不知團結群眾,到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在較短的時間里融入村民之中,最終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從和社員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到創辦鐵業社、為村民增加收入;從帶領大家挖出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解決村民的照明、做飯問題,到解決磨面難、行路難;從參與干,到帶著干,所有這一切,都彰顯了一個有為青年艱苦奮斗的成長歷程和扎實肯干的優秀品德。傾聽著總書記艱苦歲月的歷練故事,對我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對初心的叩問,也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我們要把梁家河所彰顯的 “大學問”和延安精神帶回去,融入思想、融入工作、融入血液、生根發芽。
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也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黨中央在楊家嶺期間,領導邊區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領導全黨進行了整風運動,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召開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六屆七中全會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走進樸素壯觀的中央大禮堂,禮堂主席臺中央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畫像,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印刻在這里。黨的七大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標志著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走向了成熟,為黨后來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棗園,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聽著講解員生動的解說,走過一間間充滿歷史的窯洞,看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大家的思緒仿佛被拉回到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延安。舊址內保存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舊居,一路走來,一路感悟。這些承載著歷史的故居, 向我們“述說”著革命先輩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讓我們穿過歷史的煙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風雨滄桑。
冒著小雨,學員們來到了棗園后溝口的西山腳下,這是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為追悼張思德召集的會議上,發表《為人民服務》講話的地方。學員們沒有撐傘,拿著小馬扎排成四列,整齊的坐在廣場上,安靜地聆聽老師給我們講述這位平凡的共產黨員光榮而短暫的一生。張思德這名平凡的共產黨員,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和忘我工作,獻身事業的崇高品質,在億萬人民的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值得后人敬仰和學習——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走進南泥灣,參觀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通過實物、圖片、影像等信息了解當年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經過。在紀念館外,學員們聆聽現場教學《南泥灣大生產與艱苦奮斗精神》,深入學習“三五九旅”的感人事跡和當年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前因后果。在感受南泥灣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精神的同時,大家感悟到南泥灣精神對我們克服當前在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示價值。
在培訓總結環節,學員們來到了南泥灣黨徽廣場,這里有著全球最大的黨徽,第一感覺那紅色的黨徽給人振奮與力量。她高13.8m,其中13代表黨中央在延安經歷的13個春秋,8代表8年抗戰;寬19m長21m代表建黨于1921年。
站在黨徽廣場前,毛晨陽同志對此次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他表示,從歷史角度看,每一個革命圣地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個光輝燦爛的轉折時刻;從管理角度看,則是領導力在改變歷史進程時的高光時刻。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都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也是我們來到延安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黨的執政基礎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提煉出來就是為人民服務。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立足崗位,去滿足所在組織和下屬的需求,為下屬賦能,助下屬成長。
此次延安紅色之旅,學員們尋覓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足跡,看到一個大的價值觀如何落地生根,看到理論和實踐如何互為表里、相互促進,我們管理者要學會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實踐又推動理論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使命和愿景無法落地是大多數企業會面臨的難題,當使命和愿景淪為空談,就會成為發展的重大隱患。我們要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繼續深入學習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和永遠保持創業激情的奮進姿態,結合公司發展的新形勢、新困難,躬身篤行、攜手奮進,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領導力,打造好團隊,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