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材運用
看《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就知道,中國對于自己本土題材的運用上確實讓人失望,兩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形象,卻美國人搬上了大屏幕,《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功夫熊貓》片中“蓋世五俠”,老虎、螳螂、蛇、鶴、猴子沿用中國武術里象形拳,連阿寶的絕招五夕提指扣都是參考拈花指,還有建筑、道具、生活場景,可謂將中國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三部中國參與了拍攝,也將中國風推向了巔峰)。
《花木蘭》里人物與中國的水墨畫的完美結合
《功夫熊貓》里的“蓋世五俠”原型來自于中國武術里對應的動物象形拳
2創新能力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年電影院都會有國外動畫片的身影,而中國動畫片屬于難得一見,就可知道,國外的創作動畫片的創新能力遠遠超過我們。
《怪獸電力公司》:故事講的是怪物公司是怪獸世界中最大的恐嚇工廠,怪獸們晚上出來恐嚇孩子,孩子的叫聲就是他們發電的能量。
《頭腦特工隊》:故事把人的五種情緒擬人化了,講了一個他們如何在人的大腦里運作的故事。
《瘋狂動物城》:在一個所有動物和平共處的動物城市,兔子朱迪通過自己努力奮斗完成自己兒時的夢想,成為動物警察更是與狐貍先生揭發城市陰謀。
當初《瘋狂動物城》一上映,大表哥被影片里的樹懶瘋狂圈粉,網絡各種樹懶話題,模仿變成了開心的必備??梢妵饪ㄍㄆ瑥墓适碌膭撔?,形象的設計下足了功夫,一部影片從故事的有趣性,形象的獨特性遍足以讓影片更加豐富,當我們想起這些影片的時候,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回憶起里面的情節。
《瘋狂動物城》里的“哈~哈~哈”樹~懶~先~生~
3社會意義
我一直覺得國外的動畫片是給所有人看的,而中國的動畫片似乎只是在為小孩子服務,讓很多大人覺得看著索然無味。而國外的卡通片拍攝的立足點是整個社會,在娛樂的同時,提高藝術水準,你總能在看影片的時候捧腹大笑,看完之后深思感想。
4制作水平
在制作水平上,中外差距確實比較大,技術不如人。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是用來滿足與表達創作者的想象力的工具,然而我們的藝術造詣也沒有跟上。而國外卻結合得非常好,《冰雪奇緣》主題曲《Let it go》,幾乎張口就會,《瘋狂動物城》主題曲《Try everything》也傳遍大街小巷,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將主題表達得更加鮮明。
中國的卡通片從制作上來看,大部分顯得粗制濫造,而國外是精雕細琢。
動畫與電影的區別(技術方面的) 它們的運動全都是似動現象。電影還是從動畫得到啟發的。大家可能見過,在一頁頁的書角上畫上了不同姿勢的人兒,當你一掀動書頁時,那人兒似乎就動了起來。那一頁頁掀動的書頁也就是一種間歇運動。這是他們共同之處??墒请娪笆羌o錄,動現是再現,一個是畫出來的,一個是把生活的現象紀錄下來的。動畫如果畫得跟照相對生活的紀錄一樣,那就沒有意思了,因為無論畫得怎么樣精確,也比不上照相的紀錄。寫時的紀錄是照相,電影的優勢。抽象或變形是動畫的優勢。日本人把照相叫做寫真,是有道理的。我們一般認為,越是抽象和變形的,越是好動畫。從畫來說,動畫與電影毫無干系,從動畫彩電影的手段這個角度來說,它實際上是用畫來摹似電影的運動,比如說,動畫是把背景的變化畫出來,然后再拍下來,看起來在搖鏡頭,因為背景在變,實際上那不是搖鏡頭,只是畫出來了背景象搖鏡頭那樣變化。其實電影的本源不就是動畫嗎?我一直就認為,動畫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至于用真人還是用畫筆去表達都無所謂。真人具有畫筆所難以企及的實體感,畫筆能表現真人所不能表現的夸張,區別也僅此而已——但也足夠為兩者劃上難以逾越的鴻溝了。 中國動畫高峰期時可以說是一種藝術表現吧現在日本動畫是產業化商業化關于動畫與電影的比較,有些地方會用同樣的技術手法,兩者本身運用的表現手法是不同的吧不過感覺目前的發展趨勢有些混淆,或者是說2者再慢慢融合且衍生出新的藝術體?電影的動畫化趨向是明顯的不過這是限于那些高成本大片你能想象一部小成本的文藝片運用大量動畫特效來表現動畫中一個普通的鏡頭嗎? 動畫是非真人演繹的藝術表現形式電影是預定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展現的藝術表現形式(包含真人和非真人)電視是預定在電視熒屏展現的藝術表現形式(包含真人和非真人)動畫通過電影和電視以及網絡來展現(即OVA,TV動畫;劇場版,動畫電影還有網絡上同好自制的各種動畫短片)某些類型的電影正逐漸融入動漫元素(尤其是那些由動漫改編的電影)某些電視也正融入動漫元素或電影元素(日劇 美?。?/br>以上所說的 動漫元素 并非是指3D特效 而是一種創作理念(可以看看羅拉快跑,天使愛米麗,下妻物語,WAKING LIFE) 國內外動畫電影究竟差距到底有多遠 不論經濟產業鏈渠道的完善性、人才選拔與培養、體系分工明確性、行業的普及等等等等還根本沒個譜以外有一個原因,我們落后了10年可能更多。正,攵體,。 樓上有人說態度,好吧我們暫且聊下夢想,一個普通人有了夢想就是天才。一個心灰意冷的人有了夢想就是太陽。為什么我國13億人口有動漫夢想的人口比例在結局中甚至不如小日本的十分之一?因為夢想是需要呵護的。愛情公寓中有個片段我印象很深,關谷演了個有畫漫畫夢想的人,最后他畫的 愛情三腳貓一漫畫書上作者名卻很可笑的成了別人的,國家批的動漫發展基地成了他人的飯店??? 事到如今我們把生活的責任都推卸給權利一詞本身就是不負責的,但現象在這,我們還要問原因,難道人們攀上高層終會被墮落的欲望纏身嗎?是框架結構錯誤嗎?是因為主角無能無法像電影劇情一樣沖出無論是誰的各種阻擋做最單純的事嗎?是我們都沒有精力。這條路太長了,如同明星最重要的不是演技而是做人、如同官員最重要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關系。一旦我們早上醒來希望打心底產生時,晚上我們都會發現,啊,原來在我國做好一件事要有做好十件事的覺悟,想要轟轟烈烈的革命一件事就要有革命一百件事的實力